上一页|1|
/1页

主题:解密关于和氏璧的5大疑问!看完才算了解和氏璧!

发表于2015-09-24

和氏璧从古至今被公认为“天下奇宝”,它又被称作和璧、和璞、荆玉、荆虹。今日小编为各位爱好玉文化的玉友解开和氏璧的5大谜题!

1.和氏璧最早的出处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境内五道峡)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

2.卞和如何识玉璞?

玉璞是指从原生玉矿上剥落的玉料,由于长期风吹日晒雨淋,外表形成了较厚的风化层,与一般石料很难区别。在古代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卞和为何就能认定玉璞中是上好的美玉呢?所以这个故事让人有点演义的成分。

3.和氏璧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经专家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公分,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同时,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4.和氏璧是什么材质制作的呢?

“璞”是未经加工琢磨的原石,璞又常有“皮”,有的因玉石在变质交代时形成“包含结构”,将好玉包裹在里面,还有因成为漂砾存在水流中形外壳呈铁锈色包裹,为氧化或铁质所染。

1921年,地质学家章鸿钊老先生在《石雅》一书中,肯定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楚文史学家、地质考古学家一致倾向此说。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

5.和氏璧现在流落到哪里了呢?

一部分学者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亥下(今安徽灵璧)。

发表于2015-09-25

有一天我捡到了,是不是要上交给国家呢

上一页|1|
/1页